7月27日,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19)期间,王曌博士在接触镜新“眼”技专场诠释“非球面基弧设计”角膜塑形镜的设计理念及其在青少年近视控制方面将会带来的优异表现。让我们重温这一刷新角膜塑形镜设计的新理念吧。
你知道吗?诞生70年的角膜塑形镜在设计上已近30年无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角膜塑形镜问世以来,经历了三代革命性变化,材料由最初不透氧的PMMA升级为高透氧性材料,设计经历了CRT、VST设计等更新。
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近30年间镜片设计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功能是在长期临床工作中被发现的,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的设计对于近视控制而言是完美的吗?它将如何发展呢?
近视控制 | 角膜塑形镜的这一功能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我们都知道,角膜塑形镜两大功能:近视矫正、近视控制,而当前近视控制功能的发掘和优化是角塑的热门议题,通过特殊设计深化近视控制功能也将是角塑的发展的方向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TO)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18年青少年近视控制得到了我国的重视,深化角塑青少年近视控制功能刻不容缓。
普诺瞳角塑的设计将向近视控制功能发起新的挑战,不同以往,这是一款全弧段非球面角膜塑形镜。
周边离焦 |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原理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已成为最有效的近视控制治疗手段之一。临床研究发现,相比普通框架眼镜(SV)、软性隐形眼镜(SC),配戴角膜塑形镜(OK),眼轴增长可减缓30%~63%,屈光度增长可减缓67%~80%。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理,主流理论之一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形成近视化的周边离焦,并增大人眼像差,控制青少年近视增长。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在光学区较接近中心的部位被塑造为与角膜塑形镜基弧区形态趋于一致,即从非球面形态变为球面。
光学分析认为,角膜形态的改变,会使人眼光学区屈光力分布变得更为陡峭,并增大人眼球差。临床验配案例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光学区从中心至外屈光力分布均变得更加陡峭,与理论分析相互印证,符合角膜塑形镜改变人眼离焦状态、改变人眼像差的结论。
全弧段非球面 | 发挥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的更大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周边离焦量是有个体差异的。通过测量小朋友的周边离焦发现:每个小朋友周边离焦量差异明显,是个性化的量。
同时,人眼配戴塑形镜前,角膜的Q值、K值均会对离焦改变量产生影响,角膜Q值越小、曲率半径越大,塑形后离焦的增量也越小。
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当前角膜塑形镜的基弧区统一为球面,是否有比球面更优化的设计呢?
为了追求更优异近视控制效果,考虑采用非球面基弧优化设计,以便使所有患者都获得同等的近视化的周边离焦。
通过光学仿真模拟人眼角膜屈光发现:相同K值,不同Q值条件下,屈光力随孔径的变化程度不同;Q值越大,屈光力随孔径的变化程度越大,用于人眼,可解释为:角膜越趋于陡峭,可形成的近视性周边离焦量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可推测,通过调整基弧区非球面的Q值,对不同K值的角膜实现同等的周边离焦控制,使得近视控制效果可个性化订制。
普诺瞳全弧段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目前已在临床中应用,在部分已配戴患者角膜地形图中,发现非球面BC塑形后,角膜光学区屈光力落差变大,获得更大的近视化离焦量,与光学仿真结果显示趋势相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排版:深圳视普泰验光师培训学校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