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我们可能会看到打着“视力康复”牌子的机构,声称能够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低度数,甚至轻松摘镜。
然而,近视的原理在于眼球过长,散光则是因为角膜各方向弯曲度不同,想要纠正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眼球的形状,目前通过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许多家长带孩子参加这类机构训练后,反馈“效果不错,不戴眼睛视力也提高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小编带大家还原“训练提升视力”背后的真相。
视力表的猫腻
受到场地、患者病情、认知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会使用很多类型的视力表。
但同一个人使用不同视力表却可能产生不同的测试结果。
这两种视力表中,左侧的视力表明显比右侧的更易辨认,但右边的才是“标准对数视力表”,左边的因不符合国家标准早已被淘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辨认出二者的差距。
由此可见,视力测试受到心理和环境影响都很大。只有使用同一个视力表,光照、距离等环境要求都一样,且检查者采用同样的鼓励辨认方式,比较前后的视力才是正确的。
根据这一原理,如何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本次视力的结果?
把灯箱的灯源调暗一点,反射镜放远一点,或者换一个印刷对比度较差的视力表,缩短每个字的辨认时间,都能够使得测出的视力水平变差。
可诱导的电脑验光
上图显示的是同一天用同一台电脑验光仪,先后两次给同一个人测得的度数。
第一次结果:右眼 1075 度近视,左眼 1025 度近视。
第二次结果:右眼 300 度近视,左眼 275 度近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眼睛存在调节。
眼睛需要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时候,会自动调节成一个近视的状态。那么一个本来就近视的眼睛,看近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度数更深的状态。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排版:深圳视普泰验光师培训学校